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评论》2021年第4期目录

艺术评论杂志 艺术评论杂志 2023-03-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2021年第4期  总第209期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目录

批评研究

7 批评中的解释/彭 锋 

18 朝向“本质”的艺术批评/常培杰


艺界时评· 2021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演播(一) 

29 古典形式的现代转化——2021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笔谈之一/毛小雨 林 洁 张之薇 赵 倩 

37 革命主题的诗性表达——2021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笔谈之二/王静波 张 静 柯 凡 谢雍君 

45 扶贫题材的人性开掘——2021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笔谈之三/王瑜瑜 李志远 孙红侠 王学锋 郑 雷

55 当代舞台的现代蜕变——2021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笔谈之四/陈 曦 李 玲 辛雪峰 李小菊 


理论纵深·影视研究与创作中的中国风格 

63 “影戏观”下的家国理想:中国早期电影的理论拓荒/张晓琴 张哲玮 

77 中国电影诗意品格的呈现与缺失——中国电影与中华美学精神的历史关联性研究/ 琳

91 民间文化视野下国创动漫中母亲形象的建构——以哪吒的五版动漫故事为例/张 琰 王 敏


观察与思考

104 仇英(款)《清明上河图》与《金瓶梅》——从吴晗的《金瓶梅》研究谈起/ 怀义

119 传统哲学中的“类”观念与“文”的创作/王赠怡 

135 18—19世纪英国美学中的如画观念/廖亦奇


传 

146 朱仙镇木版年画传统文化内涵与当代审美困境探析/周 韧 李鑫斓


美术作品

159 沈晶 

160 唐琦尔、郭秋凤、唐婉琴


封面 闫平油画作品《大明湖之春》

封二 昆剧《梅兰芳· 当年梅郎》、莆仙戏《踏伞行》剧照 

封三 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彩调剧《新刘三姐》、上党梆子《沁泠花开》剧照 

封底 汤杰艺术作品《本末》


批评研究

学术主持:彭锋

批评中的解释/ 

【内容提要】解释与描述不同,描述旨在转述事实,解释旨在阐发意义。比较而言,描述比解释更为客观,解释比描述更有弹性。如果仔细区分,解释还可以分为形式分析、意义解释和理论阐释。我们可以将意义解释称之为低度解释,将理论阐释称之为高度解释。低度解释通常表现为意图主义解释,高度解释通常表现为反意图主义解释。通过解释,我们不仅可以识别作品的风格,而且可以明确作品的范畴。风格和范畴都与作品的意义阐发密切相关。

【关 键 词】解释;风格;范畴;意图;反意图

 

朝向“本质”的艺术批评/常培杰

【内容提要】艺术批评应当朝向“本质”,警惕反本质主义在艺术领域引发的诸多弊端,引导艺术创作从知识性主题回归其原点,即艺术本质。这并非要求艺术批评找到唯一本质,确立不变的标准,而是主张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真诚地讲出、坚持和修正自己的审美判断,作出艺术评价。艺术批评既要朝向具体作品和现象,警惕理论殖民,亦要吸纳有效理论,而不能单纯停留于现象描述和内容阐释。批评之目的并非重复既有范式,而是通过解析作品,讨论未来艺术的可能性,这必然关涉艺术本质。它应当更加关注形式而非内容,因为形式是艺术的灵魂。朝向本质的艺术批评,有助于艺术本质历史化地显现自身,克服“体制批评”的弊端,推动艺术的自我更新。

【关 键 词】本质主义;艺术批评;知识化弊端;有理论的批评;真诚性

 

艺界时评|2021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演播 (一)

策划:本刊编辑部

学术主持:王 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1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演播于3月2日至4月15日举办。“云端”上呈现的17部戏曲作品,集中展现了近几年来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昆剧、京剧和地方戏曲创作中的优秀作品。


这些创作以鲜明的时代性和人民性,张扬着中国戏曲文化的多样性,展示着题材各不相同的艺术独特性。透过这些作品,能够看到有着近千年的戏曲文化,其肇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古典形式,不但保持着以功法技艺为代表的戏曲形态质感,而且在现代艺术观念的观照下,从表达题旨到审美气质,从表现手段到文化品格,都显示了古老戏曲在现代生活中的受容与更新。


当然,部分作品聚焦现代革命题材,通过对现代革命实践的艺术表达,深刻地阐释着古老的中华文明在现代转型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新生、文化再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尤其是这类题材经过长时期的舞台创作经验的积淀,其蕴含于作品以及形象中的英雄主义色彩,为剧作呈现出浓郁的史诗风格。


在近年来随着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中国消除贫困已经为人类生存发展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壮举,如何用艺术的形式来再现中国人在社会治理、国家建设与人民福祉的成就,其核心在于对中国人人性的深度认知,扶贫题材中那些被聚焦的人与事,说到底是从古老的中华文明走来的中国人进行自我创造、自我成就而塑造出来的典型示范。


而走在现代生活中的中国,各行各业的人们无论其平凡或伟大,无论其草根或精英,当他们的生命故事经过戏曲演绎而在当代舞台上绽放时,舞台艺术手段的日新月异能够让中国和中国人的心灵史,更加丰富多彩地呈现出艺术与生活相得益彰的现代丰彩。


上述四类作品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深含蕴在不同类别的题材中,用鲜明的个性化创造展现着中国共产党在成立100周年以来对于戏曲艺术进行的现代化实践。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和相关研究机构的17位戏曲学者们,以一剧一评的方式,用理论评论阐释了上述剧作在文本与舞台的创作方法、艺术成绩和提升空间,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同样指导着这百年来戏曲不断的再创造的文化实践。


■古典形式的现代转化——2021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笔谈之一/毛小雨 林 洁 张之薇 赵 倩 

■革命主题的诗性表达——2021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笔谈之二/王静波 张 静 柯 凡 谢雍君 

■扶贫题材的人性开掘——2021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笔谈之三/王瑜瑜 李志远 孙红侠 王学锋 郑 雷

■当代舞台的现代蜕变——2021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笔谈之四/陈 曦 李 玲 辛雪峰 李小菊

▼京剧《延安往事》剧照▼


理论纵深 · 影视研究与创作中的中国风格

【编者按】电影尽管是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但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中国独特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中华传统文化及民间文化的滋养,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中国电影逐渐树立自身品牌的当下,如何在电影理论研究与电影创作之中都创造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本栏目的三篇文章,将分别从中国早期电影理论研究、电影中诗意品格的呈现及中国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建构三个角度、通过具体的事例展开探讨,以期进一步促进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


“影戏观”下的家国理想:中国早期电影的理论拓荒/张晓琴 张哲玮

【内容提要】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遵循着两种并行不悖的发展轨迹,其一是以文学、戏曲等艺术形式为参照进行改编,并由此衍生出中国电影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影戏”观念;其二是在“影戏”观念的基础上萌生了以表达家国理想为主的民族主义创作观。“影戏观”的出现和民族主义的艺术创作倾向共同构成了中国电影理论的早期形态。本文就早期中国电影理论生成的环境、代表论著以及思想理念,结合史料,意图对现代中国电影理论的生成路径进行一番梳理。

【关 键 词】早期中国电影;影戏观;民族主义

▼《影戏学》书影

 

中国电影诗意品格的呈现与缺失——中国电影与中华美学精神的历史关联性研究/ 

【内容提要】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一种在人世间寻求精神自由与超越的诗性本质,强调以审美和艺术为心灵提供诗意的栖居之地。中国电影要接续中国美学的诗性本质,需要深入电影本体,基于中国美学思想,在比较视阈中思考和挖掘诗意表达的镜头组织原则,例如取象情景交融,叙事平淡舒缓,表演以形传神,风格蕴藉隽永等中国电影展现诗意的具体路径与应用方法。然而,受经济全球化及好莱坞电影的长期影响,中国观众的审美取向已经发生巨大改变,原本崇尚和静清雅等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意趣被淡化,平实而有韵致的诗性叙事受到冷落,而追逐商业利益的电影生产和运营方式又因迎合观众,不断强化既有的叙事模式,出现取象粗糙浅表,叙事快餐化,表演过分倚重“颜值”等问题,造成电影创作在叙事、类型等诸多方面凝固化循环发展,导致诗意品格的缺失。

【关 键 词】中国电影;诗意品格;呈现;缺失

▼电影《小城之春》剧照


民间文化视野下国创动漫中母亲形象的建构——以哪吒的五版动漫故事为例/张  琰  王  

【内容提要】文章以民间文化视角切入,考察1979年至2019年间五部哪吒题材动漫作品中哪吒之母形象跟随时代变化的建构轨迹。从《哪吒闹海》到《封神榜传奇》,母亲形象的由虚到实隐含着民众对安定与达观的精神追求;《哪吒传奇》与《我是哪吒》以女娲和莲花类比母亲,传达出民众推崇母性与实用之美的观念;《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母亲形象走下神坛,其显示的民间文化元素照应着现实,透射出人情人性美与真实感。文章认为母亲形象的变化展现了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融合,这为国漫的创作带来了新思考。

【关 键 词】民间文化;母亲;哪吒题材动漫

 

观察与思考

■仇英(款)《清明上河图》与《金瓶梅》——从吴晗的《金瓶梅》研究谈起/王怀义

【内容提要】20世纪30年代,吴晗通过对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流传过程的梳理,考证了《金瓶梅》的创作时间。这一研究暗含了将长卷与长篇对比研究的思路。由于条件所限,吴晗未能全面掌握这一时期《清明上河图》创作、流传、鉴藏和消费的情况,尤其未能考察仇英及其追随者仿制的《清明上河图》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人们艺术审美趣味的变化,使长篇画作与长篇小说、戏曲的创作基本上遵循了同一种方式。这是明清笔记屡次将《清明上河图》与《金瓶梅》并置记述的现实基础。与张本《清明上河图》相比,仇英本《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城市风貌、家庭结构、社会生活等与《金瓶梅》有更密切的互文关联。

【关 键 词】《清明上河图》;《金瓶梅》;审美趣味;创作方式;互文性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台北本)局部 宅院二 绢本设色 34.8×804.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统哲学中的“类”观念与“文”的创作/王赠怡

【内容提要】在传统文化中“圣人之意”能够赢得人们的普遍共鸣,就在于圣人能够顺类,能够顺类立象、循类得意。“类”在哲学中具有“体”“用”两方面的价值:从体的层面看,类与道、神、理、善、真等范畴具有意义上的关联性,它关涉认识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共性。从用的层面看,“类”又包含着方法、手段、功用、推理等方面的意义。“类”的哲学价值对“文”的创作也有重要影响:“文”在形、象的塑造上表现为对类化的形与类化的象的追求,形成一种不同于西方传统艺术的形象塑造;同时“类”作为“文”的准则在实践上表现为对简易风格的追求。对于传统美学来说,“类”作为审美认识活动的重要原则,它是中国式理想美——“类美”。

【关 键 词】类;文;类美;中国式理想美

 

1819世纪英国美学中的如画观念/廖亦奇

【内容提要】如画观念流行于18—19世纪的英国,是当时英国人观看和描绘自然风光的一种审美方式,是英国审美趣味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型的缩影,见证并推动了英国审美趣味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如画并非是一个孤立的、去历史化的概念,而是一个与18世纪英国美学有着深刻渊源关系的美学观念。其一,如画的发展有其理论与现实的前提,现代美学重视感性认知,如画通过想象这一工具体现了其现代的审美特性;其二,如画概念自身的发展也有一个从古至今的过程,早在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界已有关于如画的讨论,而如画作为一个美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却发生在18—19世纪的英国;其三,作为现代的先锋,如画对英国浪漫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浪漫主义文学和风景画成为了18世纪英国最受世界瞩目的两种艺术形式。

【关 键 词】如画;风景;趣味;想象力;文学;艺术

 

 

■朱仙镇木版年画传统文化内涵与当代审美困境探析/  李鑫斓

【内容提要】朱仙镇木版年画从色彩、构图与形象上都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但在现代技术发展及审美变迁的冲击下逐渐失去市场。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可见,由于时代审美风尚变迁和人们的审美心理改变,朱仙镇木版年画不再具有传统的情感寄托价值,年画背后所体现的“人—物”情感连接在现代社会遭遇断裂,这也使朱仙镇木版年画陷入当代审美困境。作为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当下的传承者也正积极寻求创新,力求走出当下的审美困境,使非遗文化重新焕发现代活力。

【关 键 词】 朱仙镇木版年画;审美;非遗;中国传统文化

刘海戏金蟾


《艺术评论》2021年第4期

封二 

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剧照



莆仙戏《踏伞行》剧照



封三  

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剧照



彩调剧《新刘三姐》剧照



上党梆子《沁泠花开》剧照



封底

汤杰艺术作品《本末》



延伸阅读

《艺术评论》2021年第1期目录

《艺术评论》2021年第2期目录

《艺术评论》2021年第3期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